“知识屌丝”孔乙己的底裤
点击北游独立评论-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哲学 / 历史 / 政治
无思辨,无洞见
01
鲁迅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堪称天才。
虽然我一直不太喜欢鲁迅,总觉得这种天才般的洞察力,却没有帮助他贴近正确的路径,这谈不上伟大,属于暴殄天物、浪费天赋。
当然,这并不能否认鲁迅的天才。
在鲁迅的小说中有着很多在我看来,让人惊叹的表现,比如《孔乙己》里的这段对话。
......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到,“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着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被一群没有文化和知识的下等人质疑,这本身并不让“知识屌丝”孔乙己难受,反而让他心中生出“不屑置辩”的高贵感来,不过夏虫不可以语冰而已,真正让孔乙己方寸大乱的是“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嘲讽。
科举仕途上的失败,才是中国旧式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所不能接受的真正失败。
君子可以固穷,可以自我修行,但绝不能接受不被尊重,而科举考试的成功对于古代中国读书人来说,就是获得社会尊重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读书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其他获得尊重和承认的可能。
让我再说的透彻一些:
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真正尊重过知识,中国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其实只是尊重知识背后的功名利禄。
除却当官从政的可能性和途径,知识本身一钱不值。
所以,当“知识屌丝”孔乙己最后一块遮羞布被他瞧不起的下层人,毫无怜悯的揭开,孔乙己就彻底崩溃了。他赖以生存的唯一尊严也荡然无存,这注定了孔乙己最后悲惨的命运。
中国文化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让孔乙己无路可退,这似乎是旧式中国知识分子困境的真实写照。
放到今天,依然有效。
中国式教育的目的一直没有偏离实用的轨道,接受教育的目的跟知识本身无关,跟知识背后的工作机会和职业选择密切相关。
所以,中国社会时不时会冒出所谓“知识无用论”。
当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却不能从事给自己带来高薪的工作和丰厚物质回报的可能时,读书以及接受教育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质疑。
而大多数为之辩解的切入点,也仅仅是说,这个回报会延迟、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而不是知识本身是可以超越功利实用之目的。
这种情况,在古希腊人看来是错位的。
因为古希腊人认为真正的知识和学问就是应该不挣钱的,是超越世俗目的,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如果你问一个古希腊人做学问有什么用,那相当于是在侮辱他们,是在怀疑他学问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对于古希腊人来说,纯正的学问是没有使用价值的,这是西方古典时代学术的一个典型特点。
设想一下,如果孔乙己生活在古希腊,他当然没可能因学问脱颖而出,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他不会有类似的烦恼。
只有在一个把在权力和金钱看得无比重要的社会中,知识被充分物化的社会中,读书被充分功利化的社会中,才会让孔乙己觉得无路可退。
03
这里要注意的是,孔乙己们的悲剧并非源自社会体制性的强迫,更多是这个社会的文化施加于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魔咒。
而这个魔咒,携带于孔乙己们的基因中,无法挣脱。
也就是说,不是社会在矮化知识分子,鲁迅要揭示的真相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在自我矮化。
他们自身的悲剧恰恰是源于他们自身对于知识的矮化,是因为孔乙己们天生就认为,知识只有在能够带来权力、地位和财富的时候,才是值得尊重的和有价值的。
当“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事实摆在面前,知识优越感才会被剥夺的一点不剩。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的知识,不但短衣帮看不上,连孔乙己们自己都看不上。
孔乙己的悲剧,是实用主义社会的悲剧。当一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单一而狭窄时,这个社会中的人就会时刻感觉焦虑和无路可退的悲凉。
这就好比一根独木桥,人人都往桥上挤,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过桥,要么落水,桥如此狭窄,落水的就会是大多数。
这样的社会,大多数人是看不到希望的,孔乙己是悲剧,嘲笑他的短衣帮也是悲剧,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屌丝,他们除了相互嘲笑逗闷,对于社会其实都是无足轻重的存在。
而在实用主义的社会中,“知识屌丝”比之“底层屌丝”更加不堪,他们不但失败,懦弱,甚至连养活自己的能力也没有,他们处于歧视链的最底端,维持最后一点尊严的底裤也被人随时扯下亵玩。
鲁迅是天才,在他那个年代就已经看到了这座桥,并为这个桥的狭窄和残酷而深感悲哀。
他写道: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我们现在依然可以这么说,即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分子,中国人也便这么过,因为除了当官发财,知识之于中国人,本来就没用。
(全文完)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推荐阅读